自從參加昨日提及的那次聚會後,我就開始買書進修對 Scrum 的瞭解。當時的想法是既然要瞭解,就先來讀讀 Scrum 的發表者 Jeff Sutherland 的著作吧。
OS:雖然我也很費解當初的我為什麼不事先好好對懂 Scrum Guide,不過從這裡切入倒也不是壞事。
今天主要就是要來聊聊我在這本書——《Scrum: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》(SCRUM: The Art of Doing Twice the Work in Half the Time)的收穫,包括初次閱讀,以及現在再次閱讀後的收穫。
必須坦誠的是,當初閱讀這本書時,因為還沒有任何實踐的經驗,其實收穫是有限的。今天要寫文重新閱讀時,覺得這本書竟然更有趣了、也更有感了,所以我可能會分成數篇去講述。也希望透過這幾篇文章能給大家作為一點導讀。
好吧,今天就先簡單聊聊在我印象中,初次閱讀的部分收穫吧!
這〈世界的運作法則已瓦解〉裡面提到瀑布流的缺點,也就是事情通常不會按照規劃走,如同俗話所言:「計劃趕不上變化。」,也如同裡面提到艾森豪曾說:「為戰爭擬定計畫固然重要,但是等到開了第一槍後,計畫就化為烏有了。」這些都表明了計畫的盲點,也就是——以為所有事情都會按照計畫走。
尤其這裡提到了甘特圖,甘特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產物,他讓每件事情好像都完美的卡在各個凹槽一樣,按部就班地進行,但是事實上計畫開始後這些圖示就會逐漸淪為看起來美好的裝飾品。
規劃固然重要,但是如果在規劃時把每件事鉅細彌遺的寫進計畫,就有點在做白日夢了——只是看起來美好,但根本不會發生。若是硬要讓大家去符合計畫,也不過是控制欲的展現。真正完美的計劃,只有能夠預知所有未來會發生事件的人有辦法做到,顯然我們都不可能擁有這樣的能力。
這對當時其實在校園社團經驗裡養成很愛寫企劃書與細流的我來說,是一個很大的省思。我們都該從編寫計畫的美好去虛幻的回去醒來,要去想計畫的用意是把未來的路線描繪出來、讓大家有個藍圖,然後在以目標作為錨點,坦然面對變化,然後不斷地調整的去前進。
OODA 指得是:
也就是「觀察」現況,然後「定位」自身與環境的關係,接著「決定」要訂什麼樣的目標、用什麼樣的策略,最後去「行動」並監控回饋,這些回饋就會成為我們下個循環「觀察」所得到的元素之一。
PDCA 指得是:
也就是先「規劃」我們要做什麼,然後「執行」這件事,接著「檢核」這件事的結果,最後「調整」既定的做法,這個調整會成為新的循環的基礎。
在當時我其實並沒有很懂這兩個看起來很帥的用詞是什麼,倒是暸解到回饋的重要性。而 Scrum 也是一個重視回饋的敏捷方法論,無論是對產品、對團隊,都要時時去檢視每次我們的行為,並思考是否可以更好,去進行調整。